每日經濟新聞 2017-06-12 22:44:40
每經編輯|每經記者 涂穎浩
每經記者 涂穎浩
每經編輯 姚祥云
首批相互保險牌照花落三家,對于這一新興行業(yè)而言,摘得一塊牌照意味著能獲得更好的公信力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了解到,雖然不少網絡互助組織此前積極申請相互保險牌照,但也面臨著現(xiàn)實的無奈。繼首批獲準試點開展的三家相互保險社之后,監(jiān)管層將視其運營情況安排后期的牌照審批工作,而“網絡互助牌照”更是遙遙無期。
一網絡互助內部人士表示,申請牌照不應該是網絡互助唯一的出路。
機構預測市場空間可達萬億
相互保險目前仍按照“成熟一家,批準一家”的原則審批牌照。除了三家“正規(guī)軍”,與相互保險在模式上極為接近的網絡互助,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(xù)面臨無牌的尷尬,如e互助、壁虎保險等。這類組織的運營模式是,用戶注冊成為會員后,無需繳納費用或只繳納較少的、象征性的會費,當會員患有特定的疾病并確認后,由其他成員眾籌不超過一定額度的資金救助。
面對機構預測可達萬億的市場空間,首批為數不多的相互保險牌照“含金量”突顯。
包括一些網絡互助平臺在內,去年一度有超過30家相互保險組織在排隊申請相互保險牌照。不過,通過網絡互助來獲得相互保險牌照是否可行還不得而知。
面對現(xiàn)實的無奈,一網絡互助內部人士在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時稱,“我認為離政策放開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,目前最重要的還是要把網絡互助模式繼續(xù)深化探索,提高對社會的正能量影響力,才能獲得更好的口碑,也許能爭取更好的監(jiān)管層重視與品牌好感。”
與網絡互助本質不同
一康愛公社人士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指出,網絡互助產品的本質是社會信用契約,具有民事能力的人自愿按準則履行相同義務,同時也享受平等的權利。這是它和相互保險之間最本質的區(qū)別。
“相互保險則是國際認可的主流保險產品。國內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,任何相互保險產品都必須獲得保監(jiān)會的審批許可。但網絡互助則不同,正如保監(jiān)會再三強調的那樣,網絡互助不屬于保險產品的范疇,不得越過政策的紅線。”上述人士還進一步表示,“不排除很多網絡互助平臺發(fā)起目的并不如公示的那么‘單純’,意在以此為跳板,最終申請相互保險牌照,很多平臺也不諱言。”
此外,在商業(yè)性質上,網絡互助模式更體現(xiàn)“為非營利性質”,而相互保險是典型的商業(yè)行為。在互助方式上,網絡互助是在事件發(fā)生后會員基于契約集體為受助者募集醫(yī)療費用;而相互保險則是投保人先付費購買相關保險產品,一旦出現(xiàn)疾病或意外,險企按保單對投保人進行理賠。
在定價機制上二者也不一樣,上述人士稱,“相互保險是基于保險精算的前付費方式,而網絡互助是基于審核和統(tǒng)計上的后付費方式,更加準確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正規(guī)的網絡互助平臺通常都沒有資金池。而相互保險正好相反,投保人的保費收入聚集起來形成金額可觀的資金池,便于隨時進行理賠。
持久經營需確保合規(guī)
“網絡互助不是保險,也不是相互保險。即使有幸拿到了相互保險牌照,那就要按照相互保險模式開展業(yè)務了,那到時候網絡互助模式反而行不通了。”上述康愛公社人士如此表示。
事實上,2016年,網絡互助的平臺數、用戶規(guī)模都迎來高速發(fā)展,一時間各方資本逐鹿。據不完全統(tǒng)計,2016年年初至今,至少有水滴互助、人人互助、保保集等6家互聯(lián)網互助保障平臺對外宣布獲得了百萬級到千萬級不等的融資,融資總金額達上億元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獲悉,截至今年6月5日,成立于2011年的康愛公社,總注冊人數128萬人,資助人數69人,總籌款金額1071萬元。成立于2014年的e互助,注冊會員人數176萬人,累計互助人數378人,累計互助金額6417萬元。
目前,網絡互助行業(yè)也經歷著一輪洗牌,保監(jiān)會去年多次警示網絡互助平臺的風險隱患、經營資質等問題。隨著去年末保監(jiān)會下發(fā)《關于開展以網絡互助計劃形式非法從事保險業(yè)務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》,有數據顯示,此次整治之后,有高達1/3互助平臺轟然倒塌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