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1-09-17 19:42:21
每經記者|岳琦 每經實習記者|楊煜 每經編輯|文多
在網絡安全產業(yè)快速發(fā)展的背景下,與惡意利用系統(tǒng)漏洞搞破壞的駭客相對,有一群“白帽子”正在快速發(fā)展。
何謂“白帽子”?奇安信集團副總裁、補天漏洞響應平臺負責人張卓在接受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采訪時表示:“‘白帽子’基本都是走合法途徑去給企業(yè)報漏洞,不干黑產相關的事。”
9月17日,“2021補天白帽大會”在京召開。會上,張卓表示,“增長”是白帽子行業(yè)發(fā)展的關鍵詞之一。“2018年補天漏洞平臺‘白帽子’數量(是)4萬人,僅僅三年,2021年增長到8.7萬人,另外,‘白帽子’人數增速也在不斷提升。”
根據9月1號正式實施的《網絡產品安全漏洞管理規(guī)定》,“白帽子”一方面成為受到鼓勵的民間力量,另一方面也受到明確的約束與規(guī)定。那么,該規(guī)定的出臺會給“白帽子”帶來哪些影響?
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表示:“過去我們對漏洞挖掘的行為沒有進行明確指引,‘白帽子’黑客百無禁忌。其中免不了有人會因為挖漏洞方法不得當觸犯法律,這種情況就相當于迷霧中行走,不小心碰到高壓線,非常不利于民間‘白帽子’的成長。漏洞管理規(guī)定將‘白帽子’的行為正當化、合法化,給‘白帽子’提供了安全感。”
同時,張卓也直言:“從‘白帽子’從業(yè)時間來看,整個行業(yè)還是一個新興產業(yè);‘白帽子’并不是都是干網絡安全的,而是來自于各行各業(yè),其中學生居多。”根據補天漏洞響應平臺發(fā)布的《中國白帽人才能力與發(fā)展狀況調研報告》(以下簡稱調研報告),僅有約26.4%的“白帽子”來自專業(yè)的網絡安全企業(yè),學生群體占比則高達36.7%,是“白帽子”人才的首要來源。
在張卓看來,未來“白帽子”已經有了成為正式職業(yè)的可能。
不過,目前國內第三方漏洞響應平臺施行的還是注冊制,如果“白帽子”職業(yè)化,注冊制是否要改成雇傭制?張卓對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:“不一定,比如家政、廚師等職業(yè)都不完全是雇傭制,但是職業(yè)資質、考級、評級是有的。”
此外,調研報告顯示,“白帽子”發(fā)現安全漏洞后,有40.5%首選國內第三方漏洞響應平臺進行提交,CNVD/CNNVD等國家漏洞響應平臺排名第二,占比為33.3%,約有17.6%的“白帽子”會首選向企業(yè)自建SRC(安全應急響應中心)或通過企業(yè)官方渠道進行提交。
張卓告訴記者,對“白帽子”來說,選擇平臺最關注兩點,一是獎金金額,二是平臺本身的知名度和可信度。“可信度是什么意思?很多時候白帽子給企業(yè)報了個洞,企業(yè)就說這不是洞,但實際上它就是個洞,悄悄地修了,所以在信譽上是有問題的。第三方平臺是比較公允地去評價,不牽扯企業(yè)側的一些利益。”張卓介紹道。
張卓還表示,對企業(yè)來說,自建SRC成本較高,“第一要建平臺,第二要有維護的人、運營的人,有時候選擇第三方是個不錯的選擇”。
封面圖片來源:攝圖網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