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-12-15 00:57:36
每經編輯|每經實習記者 皇甫嘉
每經實習記者 皇甫嘉
近日,龍江交通(601188,收盤價2.80元)宣布擬增發(fā)2.3億元,以購買龍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龍江銀行)股權,增發(fā)對象為控股股東龍高集團。
據悉,兩年前,龍高集團在龍江交通上市之時承諾向后者注入優(yōu)質公路資產,此次現金馳援增發(fā)實為替代原有方案。不過,部分投資者反映現金替代方案、過低的增發(fā)價格均有損其他股東利益,同時作為分離上市時 的 兄 弟 公 司——吉 林 高 速(601518,收盤價2.62元),可能步龍江交通的后塵,獲得現金注資。
某券商研究員對 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優(yōu)質高速公路資產和現金對公司的影響較為類似,區(qū)別主要是在業(yè)績體現的時間差別上。高速公路的收費期限往往較長,在過路費收入比較確定的前提下,會將公路資產帶來的收益長期的反映在龍江交通的財報上,而參股城商行股權體現的收入可能體現更為迅速。
增發(fā)2.3億元認購龍江銀行股權
12月12日,龍江交通宣布,擬向公司控股股東龍高集團以非公開發(fā)行股票的形式,發(fā)行股票1.02億股,發(fā)行價格為2.25元/股,共計金額2.3億元。據悉,這筆資金將用于認購龍江銀行13380萬股的原始股,認購價格為2元/股,共需資金2.67億元,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籌資金解決。
2011年,龍江交通曾以1.77元的價格認購了龍江銀行的股份,耗資3.23億元購得1.82億股,控股比例為4.9%;今年9月公司再度認購龍江銀行股份3136萬股。目前,龍江交通合計持有龍江銀行2.13億股,為第六大股東。
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了解到,龍江銀行目前正處于高速發(fā)展期,在全國城商行中排名17位,今年上半年凈利潤為9.29億元,預計2013年將實現凈利潤20億元以上,此次增持無疑將為龍江交通帶來豐厚的利潤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內地IPO排隊公司眾多的情況下,龍江銀行計劃赴港上市,如果能成功,龍江交通所持有的原始股也將實現“草雞變鳳凰”。
現金注入替代原承諾
記者發(fā)現,公告中宣稱,此次龍高集團馳援公司增發(fā)實為以現金注入替代當初分立上市之時的承諾。
2010年3月,東北高速分離為龍江交通和吉林高速,分別登陸A股市場。上市時,龍江交通承擔了本由東北高速對龍高集團所欠的債務,作為條件之一,龍高集團也將“在兩年內選擇適當時機,依法合規(guī)地將其擁有的高速公路等優(yōu)質資產注入龍江交通?!?/p>
上述“優(yōu)質”資產實為鶴大公路牡丹江至杏山段高速公路資產。2011年6月,五部委聯合發(fā)布了《關于開展收費公路專項清理工作的通知》,交通部暫停受理收費公路資產上市的審批事項,因此龍江交通注入優(yōu)質資產的承諾落空。在承諾過期9個月后,龍高集團選擇以現金支援增發(fā)的形式替代當初分立上市之時的承諾。
記者注意到,龍江交通此次增發(fā)的價格為2.25元,雖然公司自2010年分立上市以來,股價便跌無止勢,但此價格仍比最低價便宜了4分錢。
“便宜都叫龍高集團占了?!蹦惩顿Y者投訴道,“如果過了解鎖期,龍高集團將股票全部賣了,這筆錢又回到了他們手里,這怎么能算是對公司注資了呢?增發(fā)價這么低,龍高集團有侵占其他股東利益之嫌?!?/p>
對此,龍江交通的工作人員表示,上市之后大股東便一直積極推動注資的事情,由于相關政策原因叫停公路資產注入本公司,此次現金增發(fā)替代方案也是大股東誠意的表現,增發(fā)的價格也是按照相關規(guī)定制定的,并不存在侵害投資者利益的行為。
吉林高速或步其后塵
2010年,作為當初分離上市的兄弟公司,吉林高速承擔了東北高速對吉高集團所欠的債務,吉高集團也承諾向公司注入長營高速公路、長春繞城高速公路南段和常平一級公路等公路資產,當時已獲得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批準。同樣受制于五部委頒布的規(guī)定,吉高集團承諾的注入資產也遲遲無法兌現。吉林高速會獲得怎樣的注資方案將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。
不過,從公司的公開信息來看,吉林高速在資本運作層面似乎并無較大的動作。記者為此致電吉林高速,公司證券部工作人員表示,目前尚未接到大股東的通知,日后的方案以公司公告為準。
上述券商研究員對 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吉林高速極有可能同樣獲得大股東現金注入,替代原有方案。
“訂悅2013”—— 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大征訂活動,訂報有禮。http://lnk24.cn/corp/2013dingyue/index.html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