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3-06 01:41:02
◎成剛(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)
近年來,“大學生競聘掏糞工、碩士回鄉(xiāng)種地”等消息不斷震動國人信心,甚至曾有知名企業(yè)家公開發(fā)表讀書無用的觀點。針對新讀書無用論思想的蔓延,社會各界都在問:我們的教育怎么了?
教育未達到我們的預期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首先是部分國人迷戀大學以上層次的“高精尖”教育。教育經濟學認為,不同層次的教育投資回報差異巨大,層次越低,投資回報越大,尤其是學前教育和早期教育,但我們的實際教育投資與經濟學規(guī)律相反,回報越低,投資反而越大。
根據2010年經合組織發(fā)布的《教育概覽報告》,中國初等教育生均經費與高等教育生均經費的比例高達1:5.5。作為最高層次的教育類型——博士教育在中國迎來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大發(fā)展,2008年,中國就已經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博士教育規(guī)模最大的國家,我國用短短13年的時間走完了美國50多年的博士發(fā)展歷程。全世界特有的政府財政資金設置的“博士后流動站”把國人對“高精尖”教育的熱愛體現得淋漓盡致,博士后在我國被解讀成比博士還高的學歷。與此同時,國際社會普遍認同的國家財富基石——學前教育在我國近年來卻面臨著入園難、入園貴的突出問題。
其次,學校教育作用被無限放大。家庭和學校是兒童和青少年學習和成長的環(huán)境,家長和老師是學生成長的具體指導者。雖然合格老師有相應的系列標準和考核程序,但什么是合格的家長卻較少提及。我國家長普遍重視孩子在學校的教育,但往往忽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。忙于工作,只把孩子交給學校了事,沒有和諧的家庭環(huán)境,這些都將影響孩子的成長。
教育如何才能有用?讓每個孩子獲得有用的教育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:
第一,加大能促進人力資本形成的教育投資。在知識經濟時代,知識的傳授所起的作用會變得有限,因為學生在畢業(yè)時,他所學的知識很可能已經滿足不了實際需求,從“教科書導向”向“問題導向”轉型迫在眉睫,只有教會學生發(fā)現、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真正增加個人資產、改變命運,教育才能走上為經濟發(fā)展服務,為民生服務,為就業(yè)服務的道路。
第二,強化公共投入對幼兒保育和教育的主要責任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克曼認為 “將人力資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兒是對社會公共資金更有效的利用。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·博科娃提出 “投資幼兒保育和教育比投資任何其他階段的教育都擁有更大的回報”。我國在普及九年義務教育,擴大高等教育規(guī)模,努力提高幼兒入園率方面已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,下一階段政府應保證早期教育得到合理而可靠的資金支持,讓所有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,為國家未來人力資源的開發(fā)奠定基礎。
第三,科學推進家庭教育工作,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。著名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成果——科爾曼報告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發(fā)現家庭和同伴對孩子發(fā)展影響顯著。學校的物質水平和條件作用并不大,家庭能否培養(yǎng)孩子改變和控制自己前途的自信是關鍵。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過:“什么是教育?簡單一句話,就是養(yǎng)成良好的習慣。”我們應提高認識,明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;強化政府的責任,將家庭教育工作納入社會公共服務;大力增加專項投入,開展系統(tǒng)的研究、廣泛深入的服務,并高度關注弱勢群體;建立全國性監(jiān)測網絡,指導與督促各級政府、社會的家庭教育工作;創(chuàng)新機制,動員社會各界力量,并最終建立起家庭教育工作的強大隊伍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