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-03-08 01:23:49
每經編輯|每經實習記者 張威 發(fā)自北京
每經實習記者 張威 發(fā)自北京
全國“兩會”正在緊張有序進行中,城鎮(zhèn)化的融資問題也是代表委員們討論的重點。
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向《每日經濟新聞》記者表示,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,一些基礎設施建設、消費貸款以及土地流轉等都給銀行提供了一定的信貸機會。
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:“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 ‘三農’、小微企業(yè)、戰(zhàn)略性新興產業(yè)等的金融支持,滿足國家重點在建續(xù)建項目資金需求。”
此前有專家稱,我國每年“三農”投入的增長幅度約為15%,從2006年~2011年總計投入4.3萬億元,到2012年的年度投資計劃已經超過1.1萬億元。對于這么大的資金需求量,如果僅靠政府支持是不夠的。在今年“兩會”中也有委員提出“城鎮(zhèn)化要靠市場化推進”。
一位農村信用社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,新農村建設資金需求非常大,為銀行提供了一定的機會。銀行一方面業(yè)務是吸收存款,壯大資金實力;另一方面,現金還得出去。農村儲蓄率高,養(yǎng)老機制、教育體制、住房體制都還不健全,所以農民花錢比較少,大多選擇存款,如果銀行能夠把儲蓄釋放出來,回歸農村,提高資金利用率,會給銀行帶去良性循環(huán)。
在今年全國“兩會”期間,全國政協(xié)委員、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提出,內地城鎮(zhèn)化融資問題可借鑒國際上的金融工具,比如資產證券化、市政債等,并認為可考慮銀行貸款。
上述信用社工作人員表示,在新農村建設方面,銀行有一些機會,但存在的問題是很多法律政策不配套。銀行發(fā)放貸款,對方需要提供抵押物、擔保,但是農村抵押和擔保方面特別是抵押物和法律又不適應?!稉7ā芬?guī)定,耕地、宅基地、自留山等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得設定抵押。因此農村在貸款中抵押物會受到一定的限制。而新農村建設貸款成本高、利潤低也可能成為銀行望而止步的一個原因。
郭田勇認為,銀行想要在新農村建設中獲利,控制好風險,就要進行產品研究和創(chuàng)新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