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日經濟新聞 2025-05-14 11:45:29
2025年5月初,美國突然宣布與也門胡塞武裝停火。此前,特朗普政府已對胡塞武裝進行了一個半月的打擊,但未能取得預期效果,且耗費巨大。美國《紐約時報》報道,多重因素促使美國?;?,包括軍事行動成本高昂、未取得顯著成果,以及國內對政策存在爭議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子昕表示,?;鹋c阿曼斡旋美伊談判、特朗普訪問中東有關。寧夏大學李紹先指出,美國急于脫身,不會為以色列埋單,停火未提前知會以色列。
每經編輯|畢陸名
據(jù)新華國際頭條13日報道,美國特朗普政府對也門胡塞武裝持續(xù)一個半月的打擊本月初戛然而止。美國媒體披露,多重因素促使特朗普決定與胡塞武裝?;?,包括這一仗太燒錢,卻未能取得預期效果,可能把美國拖入又一個戰(zhàn)爭泥潭。
特朗普3月15日宣布,他已下令采取“果斷而有力的軍事行動”,要用“壓倒性的致命武力”打擊胡塞武裝,同時警告伊朗必須立即停止對胡塞武裝的支持。本月6日,他宣布?;稹?/p>
美國《紐約時報》3月12日援引一些美國官員的消息報道,特朗普今年1月第二次就任總統(tǒng)后,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庫里拉向他提出一項計劃,動用戰(zhàn)機在8至10個月內徹底摧毀胡塞武裝的防空系統(tǒng),然后效仿以色列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做法,對胡塞武裝領導層“定點清除”。
特朗普同意先空襲再“斬首”,并且要求30天內必須看到打擊成果。
只是,30天過去,胡塞武裝仍然能繼續(xù)發(fā)動攻擊,用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美軍艦船以及以色列目標,同時加固地下設施,隱藏武器彈藥。
30天的打擊行動耗費高達10億美元以上,而美軍甚至沒有建立絕對的空中優(yōu)勢,7架單機造價高達3000萬美元的MQ-9“死神”無人機被胡塞武裝擊落。多名美國官員透露,美軍F-16戰(zhàn)機和更為先進的F-35戰(zhàn)機也多次險些被胡塞武裝防空武器擊中,飛行員性命面臨威脅。
另外,“杜魯門”號航母編隊屢遭胡塞武裝導彈和無人機攻擊,兩架F/A-18艦載機先后因事故墜入紅海,同樣險些造成美軍人員死亡。
美國情報部門評估認為,胡塞武裝的實力遭到削弱,但很容易恢復元氣。
美國副總統(tǒng)萬斯、國務卿魯比奧、國家情報總監(jiān)加巴德等高級官員也對繼續(xù)打擊胡塞武裝抱持疑慮。《紐約時報》報道說,美國對胡塞武裝的打擊行動越看越像一場耗資巨大的“爛尾”仗。
為何美國此時突然宣布與胡塞武裝停火?
另據(jù)央視新聞報道,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李子昕表示,美國和胡塞達成現(xiàn)在的諒解是有多方面因素的。
首先,在過去這一段時間,美國在對胡塞采取的軍事行動不僅投入了大量人力、財力、物力,造成了很嚴重的損失,同時還曝出了泄密丑聞。在付出這么多代價之后,我們看到實際上美國對胡塞武裝的打擊并沒有取得預想效果,所以在美國國內,對于當前的政策存在很大的爭議。目前來看,白宮需要改變策略來對國內有所交代,要表明其有能力在紅海問題上有所作為。
第二,當前,阿曼一直在斡旋美國和伊朗之間的談判。美國和胡塞武裝達成相關諒解,也是由阿曼一方在斡旋。很有可能,美國和胡塞武裝的這次?;鸷兔酪梁苏勁杏嘘P聯(lián)性。
第三,特朗普訪問中東。他要給地區(qū)的盟友一個信號,就是美國有能力繼續(xù)對中東的事務來發(fā)揮自己的影響力,從而給接下來對中東的訪問進行良好的鋪墊。
美國宣布與也門胡塞武裝停火,多家媒體報道,以色列并沒有提前獲知美方這一行動,美國知情官員也披露,特朗普作?;鸨響B(tài)前,美方沒同以方通氣。?;鹣⒌?ldquo;突然”發(fā)布讓以色列感到惱火。那么,美國為何要撇開以色列與胡塞武裝?;??
寧夏大學中國阿拉伯國家研究院院長李紹先:很明顯美國急于脫身,它不會在意以色列。這一屆的美國政府有個鮮明的特點,就是所謂“美國優(yōu)先”“美國第一”,所以不會為以色列埋單。當初3月15日,美國對胡塞武裝發(fā)動持續(xù)性的大規(guī)模攻擊,主要的目的也是著眼于和伊朗的核談判,對伊朗施加威懾和壓力。當然美國認為胡塞武裝就是“軟柿子”,然而實際接下來的事情并不是想的那么容易。在持續(xù)性的投入和消耗下,美國看不到解決方法,看不到壓制胡塞武裝的任何跡象。美國總統(tǒng)特朗普訪問中東在即,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急于脫身,所以我認為不會在意以色列,因而和胡塞武裝達成的協(xié)議并沒有知會以色列。
每日經濟新聞綜合新華國際頭條、央視新聞
封面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